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回家

文、图/ (莫桑比克)张飞帆


年三十除夕这一天,我们莆田人称之为“做岁”或“三十暝”。清晨,妈妈和媳妇准备丰盛的祭礼和贡银,向天地神明献祭。富裕的家庭可能杀一整只猪或羊,普通家庭则杀一只公鸡或公鸭,以感谢神灵一年来对全家的庇佑。近年来,我强烈要求家人使用素食供奉,避免烧化学香,改用朴素的天然香,以实现环保与自然。祭祀后,我们开始忙着贴春联。虽然全国各地的华人都喜欢红色的春联,但莆田有一个独特的传统:春联的联头是两寸长的白色,红白相间格外醒目。这一传统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岁末倭寇侵扰滥杀,为了纪念亲人和历史,人们在贴春联时有意让门上白联露出一小截,表示哀悼。午餐时,妈妈会煮一锅插粉,由地瓜粉、碎米粉、碎线面和青菜混合而成,寓意着先清净身体,以更好地吸收晚上丰盛的年夜饭。这一餐传承久远,象征着不忘本,有忆苦思甜的意义。到了傍晚,爸爸召集全家人轮流洗脚,象征洗去一年的辛劳。在我家乡,年夜饭被称为“围炉”,饭桌上摆满碗筷,象征着未来会有新成员加入,家门将越发兴旺。围炉宴席上必备的食物包括炒米粉、整条鱼和芋头。鱼不切尾,螃蟹要十脚完整。芋头在莆田话中谐音为“倭头”,吃芋头寓意吓走倭寇。莆田还有俗语说:“芋芋一年”,吃了芋头要学会熬过任何困难。这提醒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家人围炉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平时不喝酒的妈妈和媳妇在这美好时刻也喝上两小杯以庆贺新年。我和媳妇开始给爸妈、儿子和侄女们发“压岁”红包,此时乡村传来阵阵鞭炮声,我们走到大门口,燃放一捆有圆桌大的鞭炮,随即与来串门的街坊邻居一起守夜,直到深夜12点整。这时,家里搬出几捆大礼花,砰砰声震耳欲聋。此刻,天空璀璨,硝烟弥漫空气中,体现着人间烟火的美好。随着春晚“难忘今宵”的响起,街坊邻居陆续回家休息,家人也进入梦乡。


0105_8.jpg


除夕这一晚,家里所有的灯必须打开,加上走廊上挂着的大红灯笼,使整个家光明灿烂。过年还有很多老规矩,大年初一初五也不能扫地,吃鱼不能翻过来,如有不小心打破了碗碟,要赶紧说一句“岁岁保平安”。

初一早上,妈妈和媳妇在一番忙碌后唤醒全家,大家穿上新衣,前往中堂给祖先三拜九叩,敬上香以感恩祖先对生命的传承,祈愿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安康幸福,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兴旺发达。接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家乡特色的“妈祖”面,这是一份线面,碗面上铺着紫菜、花生、香菇、荷兰豆和煎蛋,碗底垫着芥蓝叶等配菜。初一早上的“妈祖面”俗称“开正添岁面”,寓意着福寿绵长。用过这美味的线面后,人们通常会出门游玩或者上寺庙祈福,被乡亲们称之为“踏青游春”。我则携带莆田侨商会每年元旦分发的烫金福字大红挂历和红包,与妈妈一同给邻村的外公外婆以及我爷爷奶奶生前的几位老友人拜年。这些老人年龄都在八九十岁,他们看到我们格外亲切。在晴朗的天气下,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老人们总是拉着我妈或我的手滔滔不绝地说着往事。当他们谈及年轻时与我家来往的点滴,一起拉家常,已经步入中年的我在他们面前感觉如同小孩童,被长辈们疼爱的感觉让我倍感幸福。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老人们身边,我充满了幸福感,这一天走过近十家,每一家都充实而温馨。初二则是不走亲、不访友、不串门的禁忌日。在莆田,人们不敢互相串门,这一习俗源于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兴化府城,莆田人众多被杀。人们纷纷出外避难,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成功歼灭倭寇,收复兴化府城。避难的人们次年二月初二才返家寻找亲人,串门成为吊丧之事。此后,初二串门便成为不吉利之事,后来改为正月初二不串门的传统。这一天,我也遵从习俗,留在家中看书。


0105_2.jpg


初三早上,微风轻拂,我早早带着媳妇和儿子跨越海峡,来到家对面的湄洲岛——妈祖祖庙。妈祖天后在我们家乡是“娘妈之神”,所以只要在国内我是每年必来,湄洲岛则以“东方麦加”之美誉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独特贡献。今天,湄洲岛信众游客如织,而妈祖祖庙香火袅袅,宛如仙境。在一年一度的新春祈年典礼中,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和游客一同手持清香,虔诚膜拜,迎春纳福。上午9时,新春祈年典礼正式开始。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祈年礼俗,进行进表、建坛、诵经、进贡等祭天仪式。祖庙董事长带领众善男信女行三叩九拜之礼,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礼与天地同序,大乐与天地同和。鸣礼炮,奏礼乐,宣读祈告文并击鼓三响,十一位鼓手同时擂鼓三通,沉浸式欣赏“三献之礼”“迎神送神”“八俏之舞”等形式的视觉盛宴,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岁新春新气象,祈年祈福祈平安。新春祈年活动在庄严的祭祀大典中圆满结束,祖庙为参加祈年典礼的来宾分发丁饼、平安米、橘子等具有祖庙特色的“福余”,寓意新年添丁进财,大吉大利。儿子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魅力。儿子虔诚而兴奋,这一天的朝圣让他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体验了丰富的民俗风情,热闹非凡。



古时,年关及初一期间正值抗倭时期,因此初四夜成为了莆田人的大年夜,叫“做大岁”,也叫“初四暝”。这一夜,家家户户再次点燃鞭炮,举办家宴,家人团聚,欢庆新春。初五清晨,按照年初一的传统,每家每户都品尝“妈祖面”来迎接新年。大年三十被称为“做小岁”,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传承。莆田独有的“五日岁”在整个华人社会中别树一帜。过了初五,初六即步入春节最长的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以规模宏大、广泛参与为特色,从正月初六一直延续至农历二月初,是全国最为悠久的元宵节庆。

元宵节主要以菩萨神仙巡游为主,但不同村庄、不同姓氏形式各异,形成了“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特色。各种民俗表演如爬刀梯、跳傩火、打铁球、摆棕轿、大游灯、打砂花、皂隶舞、“红盘”出游、“跑廿六”、点烛山等,都是莆田独有的“元宵习俗”。莆田元宵节展示了莆田人敬天祈福、乐观向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五日岁”这一过年习俗在我家乡代代相传,已有450余年。作为一代传承者,我们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这一习俗,不仅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保存地方历史特征,还能体现地方人文性格,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这次回国过年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一是与来自三个国家四个地方的家人共度时光,让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儿子感受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他时刻铭记,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是莆田人,不能忘却根和祖。

(作者为福建省侨联海外委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莫桑比克莆田商会名誉会长。)